

【環球新聞報訊】8月9日下午,由澳門關愛兒童協會主辦,澳門基金會資助之“關愛粵港澳大灣區兒童及青少年《愛國愛澳》國情教育座談會”圓滿落幕。關愛協會會長辛曉嵐女士表示,是次活動旨在深入推進國情教育,弘揚愛國愛澳情懷,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國情教育座談會假漁人碼頭會展中心會議廳舉行,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别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社會工作部代表楊慧延女士,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 李偉農先生,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青年發展處職務主管薛鳳翹女士,澳門社會工作局機構輔助服務組代職務主管蔡木錦女士,澳門立法會議員李良汪先生,澳門關愛兒童協會理事長、環球新聞報社長邱躍進博士,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澳門關愛兒童協會會長辛曉嵐女士,澳門台山青年會理事長伍劍佐博士,澳門思匯網絡理事長潘思翼女士,北京師範大學澳門學生聯會副理事長呂穎昕女士,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副理事長黃琬澄女士,以及多名專家學者、社團代表及居民等近百人出席。


辛曉嵐表示,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生動縮影,承載着向青少年傳遞“家國同心”的使命。在座的兒童與青少年,是澳門的明日棟樑,更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青春引擎”。國情教育,就是要幫他們解開“國家”與“澳門”的共生密碼:從國家蓬勃發展的脈絡裏,看清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機遇座標;從澳門煙火日常的溫度中,觸摸“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唯有讓“愛國愛澳”真正成為青春底色,青年人才能在未來的灣區舞台上,守住根脈,抓住機遇,成為連接家國與世界的橋樑。

辛曉嵐指出,今天的座談會,是一場“聚智賦能”的思想盛宴,座談會由專家學者、前線教育工作者、愛國愛澳名人後代擔任主講嘉賓,與在場出席之各界代表及居民共探路徑,讓國情教育跳出說教,變成灣區青少年聽得懂、願踐行的成長指引,讓“愛國愛澳”從理念,化作他們投身灣區建設的行動自覺。期望透過此活動,推進國情教育,弘揚愛國愛澳情懷,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主講嘉賓葉農教授以《小城與大國—澳門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與作用》為題作學術講座,他通過回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如何成為東西文化、宗教、商品交流的熔爐。澳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搭建起了一座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索氏體發,促進了文化交融與互鑒。一方面,澳門在國家危難之際,既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又積極參與國家建設,最終在新朝代的浪潮中,以“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實現了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的歷史性轉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成為了展示中國和平統一、和諧共處理念的成功範例。另一方面,從洋務運動期間的技術引進與人才培養,到維新派在澳門的活動與影響,再到辛亥革命前後,澳門作為革命者避難所和物資轉運站的角色,見證了中華民族尋求救亡圖存、探索現代化發展的艱辛歷程。

主講嘉賓高勝文博士以《澳門社團愛國愛澳特質與社會發展—基於澳門社團領導科學與輔弼之道分析的視角》為題作學術講座,他從社團領導人行為與社團協助社會發展兩方面,闡述社團愛國愛澳特質。一方面,他以著名華商與知識份子為例,論述澳門社團管理的領導科學;另一方面,他通過新視角分析澳門社團發展史發現社團具有協助政府管理的功能,表現出輔弼之道,主要表現為參與慈善活動、援助國家抗戰、擬政府化、為社會提供多元化服務。最後,他以自己成長及參與社團社會服務為例子,呼籲居民為社會建言獻策、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愛澳。

主講嘉賓趙起超博士、陳浩副研究員以《澳門中小學愛國愛澳教育實踐成效探究》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們表示,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多年來,在各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以說,這與愛國愛澳教育密不可分。與此同時,隨着特區高度自治實踐和形勢的發展,愛國精神的傳承和時代弘揚也面臨着一些新的問題,這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可見,愛國愛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否認,學校承擔着愛國愛澳教育的關鍵工作。基於此,他們通過歸納非高等學校推行愛國愛澳教育的意義,回顧學校愛國愛澳教育的歷史與現狀,以實證分析探究學校愛國愛澳教育的成效與現存問題,並提出相關的培育路向,以進一步推動學校愛國愛澳教育的發展。

辛曉嵐、Ariana Angelina Anok Novo以《澳門慈善仁者崔諾枝》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們通過介紹抗戰救亡慈善家崔諾枝先生為澳門華人慈善及救濟服務最具代表性的抗戰事件十件事,緬懷他對澳門社會作出的貢獻及對兒童教育作出的貢獻,以此致敬及回顧崔諾枝先生善績的一生。他們將延續先輩崔諾枝的善跡,更希望他的故事,感動到更多人付諸行動,以愛心回饋社會、貢獻社會。

據悉,澳門關愛兒童協會於 2012 年創辦,由幼兒教育啟蒙老師、特殊教育導師、社會服務人員、 社工、語言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大學教授、醫護人員、家長義工等組成,本會為一家非 牟利服務社團。我們以關懷及愛護本澳兒童及青少年,為他們提供社會及家庭援助,謀求福利,幫助其健全之成長,成為未來社會棟樑為服務宗旨。本會亦致力於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創建障健共融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