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新聞報訊】行政長官岑浩輝日前發表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優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並強調“動態調控外地僱員數量”及推動“綜合旅遊休閒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本地化”的兩大政策方向。民眾建澳聯盟常務理事、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唐可嵐表示,樂見政府關注本澳就業問題,但中高層職位在整體就業市場中所佔比例有限,相關政策難以有效解決青年失業的普遍情況。
她引述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二O二四年第四季澳門十六至四十四歲青年失業佔總失業人口百分之七十一點六,高等學歷佔總失業人口百分之五十二點二。失業問題不僅造成青年沉重心理負擔,更影響家庭整體經濟,問題持續,對社會的長遠發展將產生不利因素,亟待各界重視及採取實質措施應對。
但與此同時,本澳的外地僱員數量近年持續增加,根據勞工局資料顯示,本澳二O二五年二月外地僱員總數十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其中非專業外僱十四萬九千六百七十二人,唐可嵐認為,當中有多少職位適合本澳居民從事,當局應公佈更清晰資訊讓社會知悉。建議在“動態調控外地僱員數量”及“綜合旅遊休閒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本地化”的理念基礎上,特區政府應與大型博企合作推動“外僱崗位轉化機制”,評估開放適合本澳居民尤其青年的就業崗位,劃分部份名額比例給予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為本澳青年創造就業機會,並結合技能培訓與政策規劃,促進青年向上流動。
她強調,青年的未來就是澳門的未來,而本澳青年的就業問題,不僅關乎其個人職涯發展,更直接影響家庭消費與內循環經濟,唯有讓本澳青年看見希望,才能提振當前經濟低迷氛圍,推動澳門邁向可持續的繁榮發展。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本澳青年創造更多發展機會,為澳門經濟注入新活力。
針對短期解決方案,唐可嵐提出兩項具體建議:首先,與大型博企協商,公佈現有職位中,適合本地居民但正由外僱擔任的崗位的具體數量,提升資訊透明度;其次,應建立“外僱崗位轉化機制”,推動大型博企逐年將一定比例外僱崗位,轉為本澳青年專屬職位,同時配套實施崗位技能銜接培訓計劃,協助本澳青年提升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