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新聞 葉桂平教授倡以中葡平台為支點 助推國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葉桂平教授倡以中葡平台為支點 助推國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環球新聞報訊】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學術交流與科技創新,探索南海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之路,中國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於本月17至21日期間在廣州珠江賓館1號樓3樓多功能廳隆重舉辦“守正創新 融合發展 南海開發與保護”海洋科技周。

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分黨組書記、局長雷波致開幕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院潘德爐,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講席教授戴民漢等嘉賓作主旨報告。澳門學者同盟會長、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應邀參會作學術報告。

葉桂平在會上表示,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橋樑,擁有獨特的中葡雙語文化優勢、國際化市場網絡以及與葡語國家長期建立的經貿合作基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澳門正不斷拓展中葡平台的維度。在近日召開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國家再次明確了澳門作為中國與世界對話交往的“超級聯絡人”地位。在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澳門應持續深化“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重要定位,著力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培育新興海洋產業,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堅持“藍色信念”,為國家構建新型海洋強國貢獻更多澳門力量。

他續強調,中央政府在2015年將澳門的海域面積明確為85平方公里,在此背景下,如何發揮澳門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助力國家不斷提升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至為關鍵,新一屆政府可循三方面用好本澳海洋資源。一是搭建國際海洋合作橋樑,助力國家與葡語國家海洋經濟協同發展。用好中葡平台的國際化網絡,發揮獨立關稅區優勢,推動中國內地企業與國際市場的交流合作,協助內地海洋產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加深與葡語國家在海洋環境監測、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海洋生物資源保護等領域的交流,以澳門作為中介,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並與內地企業合作,推動綠色海洋經濟發展。

二是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圍繞“1+4”產業多元發展的戰略定位,發展海洋金融、海洋科創、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依託澳門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海洋文化,與灣區城市及內地其他沿海城市聯手開發海上旅遊項目,發展具中葡文化特色、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旅遊路線,提升我國海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

三是深化灣區城市聯動機制,構建海洋經濟創新共同體。充分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用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立跨區域協作平台,推動海洋產業要素在灣區及內地沿海城市間的自由流動與交叉配置。重點强化與香港及橫琴的區域合作,探索建立技術聯通、資源共享的數據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海洋產業走廊。積極參與灣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共同開展海洋生態修復,提升區域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是次活動還邀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等知名高校及智庫的海洋領域專家學者聚焦海洋經濟與科技發展建言獻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