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港澳台 澳門城大舉辦中華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論壇

澳門城大舉辦中華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論壇

12月14日,澳門城市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與中南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論壇”在城大橫琴科創中心順利舉辦。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忠、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范明獻及來自墨西哥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出席。
 
葉桂平在致辭表示,澳門具備“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重要定位,400 多年的中西文化交融碰撞在澳門留下了眾多世遺古跡,令澳門擁有歷史城區這張文化金名片,這些文物和文化遺產當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對此,特區政府應繼續重視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鼓勵高校做好相關的跨學科專業課程建設,培養更多文化產業人才,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歷史文脈更好傳承下去。他強調,目前澳門正處在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發力關鍵期,在此過程中需做好文化的展示及輸出,打造“文化澳門”新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積極服務國家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認為人文藝術也是一種演算法,指出第四次科技革命後為我們帶來了新的AI人工智慧技術,這是一次重大變革,這讓藝術成為了一種演算法。當下是一個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時代,範式有了新的闡釋,而未來也必然有巨大的「非積累的」變化。

墨西哥學院中國研究系莉婭娜教授认为翻譯擴張中國當代文學出海之路。她以中國與墨西哥拉美國家互相之間毫無瞭解的現實狀況指出文學是連結國內外的橋樑。「講好中國故事」是每個中國人的任務,要把什麼樣的文化,什麼樣的價值觀傳達出去,是文化學相關學者必需要做好的事情。

中國傳媒大學的范周教授認為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答題。文化+科技要突破時間局限,實現數字永生,打破空間組合,走向在現在場。文化+旅遊要場景營造,大眾與故事雙向交互。講好中國故事,要虛實結合去講,要全民參與,“自塑”、“他塑”、“共塑”三位一體。

單世聯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特教授,他帶來的是“傳承即使用-陳寅恪之紅樓因緣與古典活用”他以陳寅恪與《紅樓夢》的因緣為例,提出使用是有選擇的,但標準不一定是最好的,要因用而傳。傳承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提煉打撈拯救,要因傳而統,這為我們對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方法和幫助

南京大學顧江教授就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表現進行了闡釋,認為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生態概念,指出文化產業是典型的創意經濟和體驗經濟,具有典型的新質生產力特徵。

中央財經大學魏鵬舉教授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生機制進行了探討,認為文化軟實力是內生的人文的溢出,文化軟實力的競爭重點體現在人文。

深圳大學周建新教授就從文化流動性上對“非地非遺”的保護進行了詮釋,認為文化流動爲非遺保護提供了新質生產力,原因在於文化是流動的,從文化積累論轉變到了文化流動論,只有流動文化才更有生命力。

中南大學範明獻教授基於對1949-2024年湖南日報關於澳門的新聞報導的數位人文分析,發現發現在湖南日報當中的澳門形象是正面、淺層、有愛的,整體來源以消息爲主,主要從經濟和文化兩方面建構了澳門在湖南的形象,爲澳門形象的建設提出了很好的幫助。

與會學者及研究生就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数说澳门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快推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