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席「澳門街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的主講嘉賓針對街市發展發表達了多方面建議,其中市販互助會會長柯清煌表示,街市的發展離不開軟硬件的基礎建設、制定符合行業發展的政策、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行友的自身努力。基於沙梨頭街市美食廣場的成功設立以及紅街市整治的顯著成效,這些實例為處理類似空置攤位多、人流稀少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柯清煌建議當局可通過增設獨具特色的產品和裝飾來吸引更多客戶。對於祐漢街市,建議優化成衣百貨區域並進行整合,考慮開設熟食外賣或夜市。為打造獨具澳門特色的文化氛圍,建議當局加速整合空置攤位,適當放寬販賣種類限制,並增設美食元素和文創特色區域。同時,加強服務素質的提升和宣傳力度,以吸引更多經營者進駐,強化街市活力。

澳門社會保障學會理事長暨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建新指出,文化旅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政府將“文旅”定為四大產業之一。而“文旅”重點是讓旅客親身感受當地文化特色。近年不少內地網紅把澳門文化特色進行廣泛宣傳,所以遊客並不局限於部份本澳旅遊景點,不少具有澳門文化特色地方都已經成為遊客的打卡點。過去政府曾經對義字五街進行調研,並實施分時段的行人專道和攤販管理系統也是經過持續的改善過程;近年旅遊局推出特色店名單和智能行程,讓旅客便於規劃其行程,所以值得從多專業思維去挖掘出澳門街市特色,增強本澳旅遊承載力。

立法會議員李靜儀表示,近年政府致力優化街市設施,例如雀仔園和紅街市翻新,增加了升降機及冷氣。但目前攤檔經營也面臨新挑戰,包括網購盛行,居民消費習慣改變等。而截至去年,合共有二百七十五個空置攤位,當中約四成為蔬菜類攤位。為促進街市發展,當局應規劃明確方向,善用空置位置,優化空間佈局,引進更多受歡迎的元素,活化街市之餘結合旅遊業發展,在例如營地街市等旅遊區附近的街市,加強推廣地道飲食文化。同時,推動產品多樣化,助力市販轉型升級,維持民生服務及吸引更多顧客。

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主席陳錦榮提到香港政府特色街道及社區受遊客歡迎,故應保存好旅遊或民生區域的小販及街市,他認為街市小販要結合傳統的工藝、文化、飲食元素,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完善居民及旅客的購買服務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