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澳門地產業總商會成立42周年會慶6月18日於新東方置地酒店藍宮宴會廳舉行。會長鍾小健先生在會慶講話中指出,樓市全線撒辣,助力經濟復甦,但消費力降級企業仍然經營困難,本會建議加強招商引資,重開投資移民政策,出台吸引人才和資金政策,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及資金爭奪戰中突圍而出。
鍾小健先生的主要講話內容如下:
樓市全線撒辣,助力經濟復甦
三年疫情對本澳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即使疫情告一段落,樓市復甦步伐依然緩慢。特區政府今年四月份在聆聽多方意見、評估整體經濟情況後,果斷撤回所有樓市調控措施,有效防範及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
穩定本澳整體經濟,及大幅提振各界對澳門未來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據財政局數據所示,去年本澳樓花全年成交僅有 124 宗,自 4 月 20 日撤辣生效後,一手新盤累計成交超過 400 宗,成交量顯著上升,反映相關措施適時回應了市民置業需求,同時盤活整體經濟,為本澳地產業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回應了市民的置業需求和盤活企業現金流的財務安排。

為抑制樓市發展出現經濟泡沫,特區政府自 2011 年推出特別印花稅等系列「辣招」。經過 14 年政策調控後,目前本澳房地產正處於低風險、多選擇的買家市場,物業由「弱者」之手轉向「強者」之手持有,從
而減低了金融系統性風險。本會建議特區政府參考最近內地央行發佈支持置業政策,加大對首次置業人士的支持力度,將最低三成首付比例調整為不低於 15%,助力首置人士置業安居。
政府銀行共同協力,支持企業共渡時艱
特區政府在 2003 年起便推出「中小企援助計劃」,之後在 2013 年推出「青年創業援助計劃」,積極推動企業發展。而在疫情期間,再推出「中小企利息補貼」,為企業雪中送炭,使企業渡過疫情三年困難時
期,充分體現出特區政府對企業的支持與重視。
澳門經濟多年來的發展,除了特區政府一直以來的支持外,離不開銀行業界與眾企業携手同行。回望 2008 年金融海嘯期間,澳門地區資産價格大跌,社會人心惶惶,當時銀行業界並無退縮,繼續向企業維持正常融資及助力企業,充分發揮繁榮澳門的社會責任。澳門眾企業在銀行業界支持下,最終大家一起走出困境,迎來今日繁榮的澳門。

經過三年疫情,現時本澳經濟開始漸現曙光,經濟開始恢復增長,2024 年第一季經濟按年增長 25%。失業率亦下降至 2.1%,與疫情前相近。這有賴特區政府的支持及銀行「還息不還本」的紓困措施,以及業界的共同努力下,讓經濟有序復甦。但由於同業拆息和優惠利率持續上升,企業即使在「還息不還本」的情況下,現金流亦壓力日增。
因此,企業亦需時間固本培元,以時間換空間。銀行與企業是共生、共存的關係,未來經濟的發展,需要彼此一如既往地携手合作,共同發展。
為此,本會建議銀行斟情評估借貸企業的資產值和還款能力,對資產穩健、但現金流暫時短缺的企業,透過貸款重組計劃及繼續維持「還息不還本」的政策,支持本澳企業共度難關,為澳門一國兩制經濟繁榮作出貢獻。
「1+4」適度多元發展,引進人才資金至為關鍵
為優化產業結構,特區政府推出「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除發展傳統 旅遊 產業 外 , 並 推 動 「大 健 康 產 業 」 、 「 現 代 金 融 」 、 「 高 新 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除令澳門產業結構更健康外,更能與周邊城市起共振作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
要鞏固傳統優勢產業,同時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澳門經濟發展動能和綜合實力,加快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及可持續健康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才和資金兩大要素。
國家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同為特區的香港在 2022 年底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吸引具專業經驗及高學歷人才來港,緊接著 2023 年再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
資額達港幣 3,000 萬元,即符合資格(當中的 2,700 萬可用於投資非住宅用途之房地產)。上述兩項政策為香港帶來十多萬優質人材,以及過千億港元投資。
澳門撤辣後住宅市場亦開始復甦,但受消費降級、澳車北上以及利率持續上升等影響,令消費力減少及轉移,導致企業經營相當困難。目前商舖空置量持續增加,租金及價格持續下跌,成交十分疲弱。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陸續撤離私人寫字樓,亦進一步推高寫字樓空置比率,據仲量聯行資料所示,2023 年度本澳寫字樓空置率已飊升至 12.3%,創近十年來新高。

綜上所述,本會建議加強招商引資,重開投資移民政策:非本地投資者,購買本地非住宅房地產達澳門元 3,000 萬以上人士,將可獲澳門留居權。現時鄰近地區均有相關吸引人才和資金的政策,澳門亦需要有
相對措施,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及資金爭奪戰中突圍而出。
在涉及分享澳門福利待遇方面,政府和立法會可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的配套政策調整,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從而推動澳門經濟健康發展。有關政策將能為澳門「1+4」產業多元發展,提供資金和人才,亦能幫助
現時商舖及寫字樓的持有者及企業套現,令經濟形成良性循環,為促進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