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人口數據,我國2023年出生人口為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僅為個位數增長,創下了1978年來的新低。去年死亡人口為111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連續2年呈負數增長。而我國未來人口生育面臨的一個不利因素,是我國育齡婦女數量正在減少,2023年中國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人數比2022年減少了300多萬人。
面對出生人口持續遞減,將對社會帶來勞動力萎縮、老齡化加速、人口紅利消失、消費需求下降、教育資源閑置、文化傳承等問題,長遠對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國防安全等方面均帶來嚴峻挑戰和深遠影響。誠然,政府和社會各界均關註這一變化,近年來,國家已對生育政策進行多次完善和優化,更推出「三孩政策」應對人口老化、勞動潛力不足等情況,2021年9月發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以及2022年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均分別要求提供優質的生育服務以及加快建立生育支持體系,為提高國民生育率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但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婦女教育程度和勞動參與率提高,以及生育觀念改變,晚婚晚育的情況愈來愈普遍,疊加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女性機會成本等生育成本的上升,均直接影響育齡婦女規模見頂下滑。同時,不孕不育癥人數不斷增加,且就診率不足5成(46.5%);社會托育服務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服務質量不均等、收費相對較高等情況,這些因素均直接影響「二孩」、「三孩」、甚至「一孩」的生育意願。
因此,在低生育率的社會背景下,應通過家庭政策,實施更多有利於支持和服務生育的配套,進一步形成生育友好環境,從而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來支持夫妻生育的自主選擇。
具體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議:
一、強化家庭家風家教總建設,構建新時代婚育文化。以調研、訪談的方式,開展全國適婚適育青年男女的婚戀觀及家庭發展現況研究。針對了解他們對家庭發展、婚育規劃的需求和痛點,對應不同地區及城市發展脈絡,提出更具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對策措施;並根據調研數據,在全國開展新時代婚育文化建設,推進各城市試點設立家庭工作站,將婚育觀念融入到居民生活及小區治理等方面,為青年提供婚戀、家庭、生育、育兒、兩性相處、平衡家庭與工作等服務和信息,引導建立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倡導優生優育、適齡婚育、夫妻共擔的育兒責任等,把優良的家風家教融入家庭建設中。
二、推動鼓勵生育政策,降低生育成本。積極從公共政策製定入手,研究為適婚適育青年,提供房屋補貼、利息返還等措施,或按其財務收入、年齡等自身因素提供具吸引力的按揭成數貸款上限,減輕住房成本從而突破「生不起」、「不敢生」的製約。對於想生而不能生的人群,目前在北京、廣西等地區已相繼把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正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支付範圍。隨著不孕癥的患者人數上升,建議進一步推動各地政府擴大輔助生殖技術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增加不孕癥患者的支持及推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應優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父母同等的育兒假,並以法律的形式逐步推進實踐。另外對於「多孩」家庭,研究教育「長幼隨學」的普及性,實施兄弟姐妹「同校」或「同學區」的支持措施,從而積極降低孕育、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為提高生育率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三、完善生育配套,形成新型生育成本分擔合作機製。在女性重視事業發展的時代,鼓勵生育的政策應該著力於幫助女性盡快回到就業市場。其中,最重要的配套政策,應是托幼服務。為解決托費貴、城鄉分布不均,小區、用人單位辦托不足的情況,應發展小區小型托育服務,打造「15分鐘」托育服務圈,挖掘小區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嵌入式、分布式、連鎖化的小區小型托育機構。通過公共財政為生育家庭的兒童托育等服務予以「兜底」,協調婦女家庭與工作沖突。透過公建民營、運營補貼、獎勵補助、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逐步推行家庭托育點試驗,提供靈活多樣的普惠托育服務,為托育服務開拓新渠道。另建議用稅務減免的方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設置「家庭友善」配套,鼓勵企業單位實施家庭友善政策,建立「國家、企業、家庭」的養育成本共擔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