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福建同鄉總會副會長施家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高度重視「雙碳」目標的推進,不斷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並取得能源供給改革、產業結構優化、碳中和試點和碳交易市場建設等多方面進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業規模和城市人口不斷擴大,要準確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必須要在各領域制訂好具體且可持續的目標和任務。
施家倫並提到澳門雖已出台《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制訂減碳行動方案,加強與碳中和相關的科研工作,爭取在2030年或之前實現碳達峰,並於去年出台《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指出:配合國家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訂立澳門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策略。然而,澳門特區政府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路線圖上仍未設具體目標,更未針對大型運動制訂遵守方案,藉著全運會開展,澳門乃至大灣區都應乘勢而上,為大灣區大型活動減碳工發揮示範效應,從而推動大眾參與節能工作,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訂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減碳和「碳中和」方案、指引、路徑和國際宣傳策略,運用國家制訂或港澳、國際的碳方法學完成全運會碳中和活動認證,透過港澳向國際社會推廣國家雙碳目標和標準。
二、推行全國運動會綠色夥伴計劃,搭建粵港澳三地政府領導以及供應商、環保團體、行業協會、志願團體、媒體機構共同參與的減碳合作機制,發揮龐大的志願者隊伍,透過減碳指引引導,推動各環節參與者自願減排活動,增進社會綠色減碳、節約生活理念。
三、以全運會為契機,善用港澳對外窗口優勢,推動與國際間的綠色信息共享、綠色金融研究和標準銜接的區域聯動,探索碳排放權與國際碳市場交易便利機制,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雙碳」市場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