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文化 邱季端:中国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物证

邱季端:中国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物证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作    者:邱季端


 
        乡亲们,二十年前,某些地方走私猖獗,也许是海关知道我没有走过私,关长请我在海关作经商之道的演讲。这次在文化中心的“读文明书,做文明人,书香狮城,乡贤开讲,”自由选题,我讲讲中国文物的事吧。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物证,文物多么灿烂,我们历史就多辉煌。文物有多久,中国历史就有多远。必须了解中国文明史,做文明人。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知道中国的文明历史上下五千年。这五千年还包括据说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的历史学家甚至言之凿凿的说,三皇五帝只是神话故事,也就是说,他们只相信甲骨文开始的殷商历史,因为有物证。文字、典藉、文物是文明历史的见证,这点没错。可惜,他们难道不知道在甲骨文被认定之前是被作为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在民间使用的吗?他们不知道更不愿承认更多更有力的文明史的物证存在中国民间。1899王懿荣先生发现了“龙骨”上面刻的是古文字,经罗振玉王国维先生等几位学者考证,终于证实在金文之前就有更古文字存在。现存在中国和世界各博物馆的甲骨文仅有几万件,我知道一位民间收藏家手里就有十几万件甲骨文,另一位浙江民间收藏家有几万件鼋甲文,这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上世纪二十年代,经考古发掘的甲骨文仅仅只是数千件,马上就有章太炎这位声名显赫的大学者大声疾呼,甲骨文就这些了,再发现肯定是赝品!爱因斯坦说:“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中国没有逻辑。”没有逻辑,没有辨证法,自然没有科学的结论。
 
        那么中国文明史究竟有多远呢?彩陶文化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六七千年前,以仰韶,马家窑,大汶口为代表。这种彩绘陶制品是生活实用器,迄今没有发现文字。(亦有人说见过有文字,待考。)被认定为同时代的红山文化出现在黄河文明的东北,被认定为四千五百年至五千三百年的良渚文化产生在黄河文明的东南,被认定为三四千年的三星堆文明诞生于黄河文明的西南。我们的学者认为这三地的文明都是黄河文明的扩张或渗透。无独有偶的是这三地的文明都是以玉文明为主体,它比彩陶更能体现人类的文明程度。你见过黄河文明出现过三米的玉人吗?你见过黄河文明出现两米高的玉琮吗?你见过黄河文明出现过由一米至数米部件组合成四十多米长的玉恐龙吗?我目睹过!但不是黄河文明,而分别是三星堆,良渚,红山地区出土的!这些巨无霸玉器都是权力的象征或祭祈用器,也就是这三地的玉器都出现比甲骨文金文更早的古象形文字,不是符号,而是文字!这些文字正逐渐被中国民间的学者破解。也正是这些文字,告诉我们被认定的年代都是错误的,相对正确的是红山文化至少有一万年,三星堆和良渚少说也有七千年。究竟是谁扩张谁,谁渗透谁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吗?苏格拉底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后汉书.五方志》记载东汉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据说此地动仪毁于战火,没有传世。现代人根据史书描述复制了一个小型复制品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就是这个复制品也引起了评头品足,赞誉者有之,诋毁者也不在少数。其实民间收藏的真正制造于汉代的青铜地动仪不在少数,我知道青岛文联主席,著名的诗人,文物鉴定专家季宇先生收藏了一套两米四高,重两吨的地动仪,四川一个藏家也收藏了一套。这两套地动仪大同小异,造型、纹饰、高度和重量都差不多,说明当时是批量生产的,送往各地预测或观察地震状况的。我说这件事的用意在于证明中国历史文明的大量物证在民间,而不在博物馆。一切错误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在物证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诚如古陶瓷大师丘小君老师说的“存在就是真理,眼见就是事实。”老师的话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中国国家战略与管理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委员会在去年的钓鱼台国宾馆成立大会上,美藉华人大学者郑云庆先生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取法于西方的考古学没有错,但是应用于中国的实际状况远远不够,应该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民间考古才能比较真实全面了解中国文物的历史状况。原因之一是中国官方考古人员有限,考古地方太少,范围太窄。二是多数遗址不是由考古队发现而是由农民先发现,农民已喝了头啖汤,抡去多少无从査核,难以追回。三是盗墓者队伍少说也有考古队的千倍之多,技术水平远在考古队之上,洛阳铲曾令考古队惊叹不已并被引用。四是体制内多数专家对文物知识太肤浅,多数看不懂因而不敢认。五是文物法规定文物要说明来源,文物也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中国特色,可笑吧?出土者谁敢说明来历?传世者又谁知道家里的文物是怎么传下来的?你知道当年曹操盜墓的东西去哪里吗?你知道孙殿英盗的乾隆和慈禧墓里有多少东西,都去了那里吗?你知道八国联军入侵,慈禧“西狩”,宫廷流出百万件的东西都去那里吗,他们的妈妈是谁吗?所以大量文物在民间浮沉,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考古,才能对中国文物,文明史更客观科学全面的认识。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